请考生将答卷纸质版(须与拍照上传版本保持一致,留存比对)于当天以快递方式寄送至: 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邓老师收02585866510。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2024欧洲杯竞猜入口官网
校将于7月9日上午9:00---12:00在哈尔滨理工大学举办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届时,研究生招办老师将在现场为考生提供面对面咨询,就大家关心的学校招生政策、招生流程、专业设置、奖助办法、就业去向等问题做出针对性的解答,以帮助广大考生更好地了解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欢迎广大考生到现场咨询! 请欲报考我校2017年硕士研究生并参加此次活动的同学下载填写附件:《报考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意向表》,携带身份证到现场交表的同学后期被录取为我校推免生或进入我校复试名单的统考生复试费减免!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 2016年7月1日 报考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研究生考生意向表.doc
据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学费标准已经公布,详情如下:
学习方式
专业
学制
学费/年(元)
学费总计(元)
全日制
会计硕士(mpacc)
3年
1.6万
4.8万
全日制
艺术硕士
3年
1.2万
3.6万
全日制
翻译硕士
2年
0.8万
1.6万
全日制
其他招生专业
3年
0.8万
2.4万
非全日制
会计硕士(mpacc)
3年
3.0万/2.0万/2.0万
7.0万
非全日制
工商管理硕士(mba)
3年
3.0万/3.0万/2.0万
8.0万
非全日制
项目管理
3年
2.3万
6.9万
非全日制
工程管理
3年
2.3万
6.9万
非全日制
其他招生专业
3年
1.0万
3.0万
南京邮电大学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公告 征集大学生参军入伍,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建设强大国防的基础工程,对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具有重要意义。为鼓励
从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获悉,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考研拟招生人数1935名,具体如下: 2020年我校拟招收硕士研究生1935名左右(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最终招生总人数以教育部正式下达的招生计划文件为准。招生计划包含推免生。录取时我校将根据学校有关文件以及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数、考生报考、推免生接收及上线情况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 拟招收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25名。
据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二批调剂复试成绩公示已经发布,详情如下: 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硕士研究生第二批调剂复试成绩公示
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
研究生招生考试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安全、公平、科学开展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落实教育部《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教学函〔2019〕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20〕4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确保安全性、公平性、科学性的基础上,统筹兼顾、严格管理,确保师生健康安全,稳妥做好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 二、组织管理 学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在学校招生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进行,研究生院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各学院负责组织实施本单位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以保障复试录取工作顺利实施。 (一)学校招生委员会职责 1.研究制定学校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的政策、规定和办法,部署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组织实施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2.审定研究生招生计划分配方案、研究确定复试分数线。 3.审核各学院制定的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复试程序、调剂方案等材料。 4.审批各学院上报的拟录取名单。 5.依法维护考生和招生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 研究生院作为校招生委员会的秘书单位,负责组织、协调、落实校招生委员会各项决策与部署。 (二)各学院主要职责 1.根据教育部及学校的有关规定,积极探索,制定符合本单位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复试调剂工作流程,并报研究生院。 2.按规定开展信息公开和相关解释工作。根据考生申请,对本单位有关复试录取工作进行调查、处理并给予答复。 3.成立本单位的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招生工作监督小组、若干复试工作组和复试专家组。 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学院院长担任,由主管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具体组织实施,成员应包括分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相关学科的带头人、学术骨干、硕士生导师等。招生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按学校下达的招生计划,确定各专业(领域)硕士生招生计划。 (2)制定复试工作方案;组织复试试题的命题工作,制定评分规则和评分标准。 (3)选派经验丰富、业务水平高、公道正派的正式在编人员参与复试工作,对全部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纪律等方面的培训。 (4)负责审核各复试专家组的复试记录、复试结果和考生的其他情况,复试结束后及时公布复试结果。 (5)对招生过程的公平、公正和录取结果负责,不得有任何泄露试题和故意提高或压低考分等行为。对违反有关规定、徇私舞弊或者给招生工作造成损失的人员,根据有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6)切实发挥本单位防疫领导小组的职能,做好复试场所的消杀工作,确保工作人员的个人防护到位,遵守保持社交距离的防疫准则。 招生工作监督小组组长由各学院书记担任。招生工作监督小组负责对本单位的复试工作进行监督,并受理考生的举报、投诉等事宜。应提供包括联系部门、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保证相关渠道畅通,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 各复试工作组和复试专家组在学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负责实施复试工作。 复试工作组:下设网络远程复试考务组、网络技术保障组、疫情防控工作组等多个工作小组,复试工作组组长由学院院长担任,明确组成人员和相关工作内容与职责。 复试专家组:组建若干复试专家组,每个复试专家组一般由5位专家组成,每个复试专家组配备1名复试工作秘书和1-2名复试工作助理。复试工作秘书负责线下会议室、会场准备、文档资料准备、复试记录等;复试工作助理负责线上面试系统准备、候考管理、线上环境管控等。 (三)相关部门职责 党委宣传部:复试工作宣传、舆情监控与处理。 纪委监督检查处:复试工作过程的全面监督检查。 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复试场所校园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通信保障、网络安全技术保障、校园网络突发故障处置等工作。 后勤管理处:复试场所消杀处理、场地清洁、电力保障及疫情防控紧急情况应急处置。 三、复试 (一)复试方式 根据国家、省相关文件精神,为切实保障广大考生和涉考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经学校招生委员会研究决定,2020年我校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采用网络远程复试方式。 (二)复试时间 复试时间为2020年5月15日—22日,原则上5月31日前完成全部复试、调剂及录取工作。 研究生院统一协调安排各学院复试时间,由各学院向考生公布。 (三)复试比例 复试采取差额形式,差额比例一般不低于120%。初试合格生源不足招生规模120%的专业,所有达到该专业国家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均可参加复试。 (四)复试分数线 根据《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根据各学科专业特点、生源情况、招生计划、复试考核工作需要等,精准划定各专业复试分数线,经校招生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研究生院予以公布。 (五)复试资格审查 学院负责对考生复试资格进行审查。考生须按照报考学院要求通过指定方式上传以下复试资格审查材料: 1.本人准考证。 2.本人有效居民身份证件(正反两面)。 3.学历学籍证明 (1)应届生提供学生证以及《教育部学籍在线验证报告》; (2)往届生提供毕业证、学位证以及《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教育部出具的《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 (3)在读研究生须提供培养单位出具的同意报考证明;考生须在拟录取前提供注销原学籍证明; (4)境外学历考生须提供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具的学历学位认证报告。 4.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考生,须提供《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复试资格审查不符合规定者,不予批准参加复试。 (六)同等学力考生加试 以同等学力参加复试的考生,在复试中须加试两门与报考专业相关的本科主干课程(报考工商管理硕士和工程管理硕士的同等学力考生不加试),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加试方式为网络远程笔试。每门考试满分为100分,不计入复试总成绩。加试时间统一安排在各学院复试前,任何一门课不及格(不足60分)则不能被录取,不再参加后续复试。 (七)复试内容 复试内容包括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分值50分)、专业知识测试(分值100分,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和综合能力测试(分值100分)三个模块。 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综合能力测试采用网络远程面试,面试时间合计不少于20分钟。 综合能力测试要加强对考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的考核,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评分应参考考生大学学习成绩单、英语四、六级成绩单或其他证明英语水平证书、科研成果以及学科竞赛获奖情况、考生个人陈述(毕业论文及科研成果介绍)、报考学院要求的其他材料。 专业知识测试可选用如下两种方式之一: (1)网络远程笔试。测试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套试卷应包括3-5题,至少命制三套试卷。考生在考试时间结束后,须第一时间将答卷(a4纸格式)拍照上传给监考老师,并要求考生在5分钟内将拍照的答卷发送至学院指定邮箱,随后将答卷纸质版寄送至各学院(留存比对)。如分批次进行网络远程笔试,试卷不得重复。 (2)网络远程面试。测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建立专业知识测试题库,试卷套数不低于参加复试考生总数的120%,每套试卷应包括3-5题,每套试卷难易程度相当。 (八)复试总成绩计算办法 复试总成绩=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成绩 专业知识测试成绩 综合能力测试成绩。复试总成绩满分为250分。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硕士(mpacc)、工程管理硕士(mem)中的工程管理、项目管理和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思想政治理论考试由学院在复试中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总成绩。 (九)复试组织管理 1.复试全程记录 复试全程要求录音录像。录音录像须备存,保存时间为一年。 每位考生复试结束,复试专家组成员现场独立评分并在评分表上签字,一经评分,任何人不得改动。复试工作结束后《复试评分表》统一交到研究生院。 2.建立两识别、三随机工作机制 两识别:复试过程中严把入口关,运用人脸识别、人证识别技术及人工比对,加强对考生身份的审查核验。 三随机:通过落实随机确定考生复试次序、随机确定复试专家组组成人员、随机抽取复试试题的方式,加强复试过程监管,确保复试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 (十)网络远程复试设备 1.复试平台:本次网络远程复试采用双平台:学信网研究生招生远程面试系统 视频会议系统(如zoom、腾讯会议、钉钉等),其中视频会议系统由各学院自行选定。同时学院还须选用一个备用视频会议系统。 2.设备配置基础要求: 考官端:配置一台带摄像头的笔记本(可外连投影或大屏设备),用于网络远程笔试监考和网络远程面试;配置一台摄像机,用于面试过程全程录音录像。网络连接尽可能采用有线方式,以确保网络稳定;同时应做好备用设备、备用4g网络的安排。 考生端:考生需以双机位模式参加复试,即需要2部带摄像头的设备,一台设备从正面拍摄,另一台设备从考生侧后方拍摄。 四、调剂 (一)调剂考核方式 2020年学校各招生专业调剂考核均采取网络远程复试的方式。 (二)调剂基本条件 1.符合调入专业的报考条件与初试成绩要求。 2.调入专业与第一志愿报考专业属同一学科门类、专业相同或相近,符合我校规定的调入专业的具体要求。 3.初试科目与调入专业初试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统考科目原则上应相同。未考数学的考生不可调入须考数学(含统考及自命题数学)的学科专业,考英语二的考生不可调剂到须考英语一的学科专业。 4.第一志愿报考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会计专业学位硕士的考生,在满足调入专业报考条件的基础上,可申请相互调剂,但不得调入其他专业;其他专业考生也不得调入以上3个专业。 5.非全日制调剂专业接收报考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定向考生。原则上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招收在职定向就业人员。 6.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的考生的调剂工作按《202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的要求执行。 (三)调剂流程 1.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址:http://yz.chsi.cn)全国硕士生招生调剂服务系统开通后,请考生及时填报调剂信息,只在我校相关学院登记而不在调剂系统申请调剂的考生,调剂申请无效。 2.学院初选后,确定调剂复试考生名单,并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向考生发送调剂复试通知。 3.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接收调剂复试通知,并按照安排参加调剂复试。 4.复试后学校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向被拟录取的考生发送拟录取通知,被拟录取考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登陆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接收确认拟录取,否则取消拟录取资格。 5.所有调剂考生必须在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调剂系统完成相关事项。 (四)调剂具体要求 1.一志愿合格生源不足的学科(类别)、专业(领域)启动调剂程序时,需提前在网上公布调剂办法。明确调剂缺额、调剂要求、报名时间、调剂流程等。其中调剂要求须与本单位复试办法中的要求相符,每次调剂报名持续时间不得少于12小时。 2.各学院对调剂考生进行复试资格审核,资格审核根据调剂办法中调剂要求进行,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不予调剂。各学院回复调剂考生复试资格审核结果不得超过考生报名后36小时。 3.调剂复试内容要求与一志愿考生复试内容要求一致。 五、录取 1.坚持按需招生、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和宁缺毋滥的录取原则。各学院根据本学院的招生计划、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考生综合成绩以及考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素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 2.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依据国家统一要求,执行相同政策和标准,相同专业的全日制和非全日硕士研究生录取时按全日制、非全日制考生分开排序,分别按各自招生计划录取。 3.考生综合成绩=初试成绩+复试成绩。复试成绩占综合成绩的权重为30%~40%。录取时按照考生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依次进行。 4.出现如下情况之一者不予录取。 (1)外国语听力口语测试成绩低于30分、综合能力测试成绩低于60分; (2)同等学力考生的加试科目任何一门成绩低于60分; (3)报考资格不符合规定; (4)未通过或未完成学历(学籍)审核; (5)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及诚实守信情况考核结果不合格; (6)其他不符合录取规定的情况。 5.各专业拟录取名单由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签章后报研究生院,经学校审查通过后统一向考生公布。拟录取名单经教育部审批及所需各项手续完备后,学校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手续不完备者一律不发放录取通知书。 6.学校与定向培养研究生签订相关协议书。考生因报考硕士研究生与所在单位产生的问题由考生自行处理,若因此造成考生无法录取,学校不承担责任。 7.各学院对所有拟录取考生(含推荐免试生)按录取专业确定导师。导师根据本人招生人数限额和拟录取考生的志愿确定拟录取考生名单和研究方向,完成师生互选工作。 8.2020年拟录取的硕士研究生入学后3个月内,我校将对所有考生进行全面复查。复查包括全口径照片复查、证件复查、档案复查、资格复查、户籍复查、特殊类加分复查,以及抽样性的专业能力复试复查。复查工作结束后,学校将对复查不合格的学生印发有关取消入学资格正式处理文件。情节严重的,移交有关部门调查处理。 六、体检 因疫情防控需要,我校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体检拟于9月新生报到时分批错峰组织,已录取考生将在开学时参加学校组织的入学体检。 七、信息公开 1.学校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健全研究生招生录取信息公开机制,确保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规范透明,增强招生录取工作公信力。 2.各学院必须提前在本单位网站公布复试录取工作实施细则、网络远程复试流程及须知、复试名单、调剂方案及数量等。本着谁公开、谁把关,谁公开、谁解释的原则,积极推进招生信息公开制度。 3.复试名单(含复试专业、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成绩等信息)、拟录取名单(含录取专业、考生姓名、考生编号、初试成绩、复试成绩、综合成绩等信息)须在网上进行公示,对参加专项计划、享受加分或照顾政策的考生相关情况,在公布考生名单时应进行说明。 4.拟录取名单公示时间不得少于10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名单不得修改,名单如有变动,须对变动部分做出说明,并对变动内容另行公示10个工作日。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 八、监督与处理 1.学校加强复试录取巡视监督,及时调查处理考生的投诉和举报,对于失职渎职、徇私舞弊等招生违规事件,一律按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切实维护广大考生合法权益和招生录取公平公正。 2.各学院须于复试开始前在本单位网站上公布举报电子信箱、电话号码和通讯地址,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调查处理考生的举报、投诉等事宜。 3.对在研究生考试招生中违反考试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考试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试工作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律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 九、其他 1.复试录取工作实行回避制度,凡有直系亲属参加复试的人员,不得参加与复试录取有关的工作。对有违反规定行为的单位和当事人,将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2.考生应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3.符合我校录取要求的考生,除支边、支教考生以外,原则上不再同意保留入学资格。对必须保留入学资格者,可先工作1-2年,再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保留入学资格者名单与拟录取硕士研究生名单同时上报,并计入2020年招生计划。 4.如遇特殊情况,经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审议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再次复试。 本办法由学校招生委员审议通过,从发布之日起执行,由研究生院负责解释。 南京邮电大学 2020年5月13日
据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消息,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复试网络远程笔试考场安排已经发布,详情如下: 2020年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研究生复试网络远程笔试考场安排
001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和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2个硕士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工程硕士点;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首批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个二级学科,其中信号与信息处理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江苏省重点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个博士点学科均被评为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有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无线通信;有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和通信学科2个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有通信与信息处理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融合通信技术江苏省实践教育中心,以及与中国电信江苏分公司联合建设的信息与通信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正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建设为根本,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一)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 1、《移动与无线通信》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针对5g、物联网、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系统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等,研究mimo、ofdm、自适应技术、协同技术、认知理论与技术、现代编码、新型调制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干扰消除技术、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主要研究宽带无线通信中的新型多载波传输技术、先进多址技术、密集小蜂窝技术、多层异构网干扰管控技术、大规模mimo技术、毫米波通信技术、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估计和信道信息反馈技术以及人工智能在未来宽带无线通信中的应用技术。 2、《通信网络与应用》方向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下一代通信网络技术》研究下一代通信网的协议和控制技术、ip网络可靠传送技术、智能业务和应用技术、qos和流量工程技术、软交换和ims技术、sip协议及应用技术、voip系统和终端技术、多媒体通信技术、移动ip技术、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技术、通信和计算机网融合技术、异构网络接入和互通技术、自组织网络技术、网络和用户管理技术。子方向2《网络与应用技术》研究宽带通信网的结构、接口、协议、网络仿真和设计技术;网络管理的管理模型、接口标准、网管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可编程网络的体系、软件和系统开发;tcp/ip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开发等。子方向3《现代通信理论》研究现代通信系统中的信源与信道最佳编译码、数字调制解调、信号复用与多址、传输过程中信号加解密、输过程中的抗干扰、软件无线电等理论与技术;同时研究这些技术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实现和典型应用。 3、《卫星通信》主要致力于宽带ip卫星通信技术、cdma体制卫星通信技术、卫星通信高速调制解调技术、卫星抗干扰技术、便携式与车载式应急卫星通信系统、船载、车载、机载卫星通信系统、卫星通信相控阵技术以及新型农村卫星电话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4、《光波通信》主要研究高速、密集波分复用光波传输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包括新型光波,码型与调制,宽带光放大和色散调节等技术;新型光波通信技术和应用,包括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光码分复用技术等;光网络技术和应用,包括自动交换光网络,光互联网技术和宽带光接入技术。 (二)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 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包含3个子方向。子方向1《现代通信中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以现代信号处理为基础,研究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和ip网中的应用。目前侧重于研究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各种先进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如通信信号盲分离、信道盲辨识与均衡、多载波调制、多用户检测、空-时联合处理、信源-信道编码,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自适应技术等。子方向2《无线通信与信号处理技术》研究adhoc自组织网络、传感器网络、超宽带(uwb)网络等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信号处理的多包接收和盲处理技术,基于粒子(particle)滤波的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基于信号处理的媒体接入控制技术,目标跟踪与信息融合技术以及网络协议体系等。子方向3《通信信号处理》在现代信息理论的基础上,研究atm和ip网、移动与个人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网中各种信号处理技术,如低时延、低比特率、高质量语音编码、图像编码,适用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纠错编码,高效多载波调制,各种自适应处理技术等;它们是确保实现二十一世纪通信发展的目标,提高通信有效性和可靠性的核心技术。本方向侧重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 2、《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以量子态为信息载体的信息处理与传输技术,包括量子纠错编码、量子数据压缩、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码体系等关键技术与理论。它对实现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和超高速、超大容量通信信息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现代语音处理》。语音是人类进行通信交往的最方便和快捷的手段,因而在各种现代通信网络和智能信号处理应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方向研究语音信号的数字压缩、识别、合成和增强技术,基于语音的智能化人机接口技术,面向ip网络的实时语音通信技术和信息隐藏技术,移动通信中的语音数字处理及传输技术,基于dsps的软件无线电通信技术,以及各种网络环境下的音频、视频、数据、文字多媒体处理及通信技术。 4、《多媒体技术与图形处理》包含三个子方向。子方向1《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研究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视频信息的处理、描述,应用系统和关键技术。包括:①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及压缩编码算法研究,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实现;②ip、无线、移动网络上的视频传输技术和业务生成环境;③三维图像和视频信号的处理、建模、显示和分析技术;④数字图像处理,特别是生物医学图像处理;⑤图像数据库及影像网络技术。子方向2《信息网络与多媒体技术》在进行信息网络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利用dsp、fpga、cpld等软硬件开发平台着重研究开发各种多媒体终端,包括①多媒体信息压缩编码,②信道编码(重点为纠错编解码),③视频点播(vod)与交互电视,会议电视、远程教学/考试/医疗,④视频驱动系统,⑤视音频信号编码压缩算法研究及asic设计,⑥宽带网络的应用研究。子方向3《空间信息系统》研究空间信息的采集与编辑、存储与管理、处理与转换、分析与统计、显示与输出、网络发布与共享为主体的各类信息系统和关键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空间信息超移动计算与可视化;②gis软件设计、开发与集成;③空间数据建模与分析;④遥感信息处理及应用。 (三)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移动与无线通信》包含4个子方向。子方向1《移动通信》主要从事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业务和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支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侧重于无线接入。子方向2《宽带无线通信》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和优化等,侧重于无线接入侧。子方向3《光通信》主要从事光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子方向4《卫星通信》主要从事卫星通信系统和便携式移动卫星地球站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和工程部署等。 2、《通信网络>>主要从事宽带通信网的分析、设计、测试、规划、业务支撑系统开发等,侧重于核心网侧。 3、《多媒体通信与图像处理》方向包含2个子方向。子方向1《多媒体通信》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部署、多媒体业务系统开发和工程实施等。子方向2《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主要从事图像处理系统和图像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 4、《信号处理及其应用技术》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系统及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该方向还涵盖《语音处理及人机交互》研究内容,主要从事面向通信的语音处理和人机交互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实施等。 f1(非全日制)《无线移动通信》该方向主要从事移动和无线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优化、业务和应用软件开发、业务支撑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等,侧重于无线接入。 f2(非全日制)《通信网络》该方向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网络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规划和优化等。 f3(非全日制)《现代通信中的信号处理》该方向主要从事信号处理系统及通信中的信号处理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软件开发和工程部署等。 f4(非全日制)《多媒体通信》该方向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工程部署、多媒体业务系统开发和工程实施等。 002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 学院现有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下设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物理电子学、光学工程(工学);1个专业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其中,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计划(全国共5个),为实现学院的腾飞创造了新的机遇。拥有智能电网与控制技术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江苏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师238人,包含专任教师195人,其中教授38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9%;拥有中科院院士(双聘)1人,加拿大两院院士1人,ieeefellow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2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省特聘教授6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6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5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7人和江苏省科协托举人才2人。 学院现有射频集成与微组装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集成与微组装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射频与微纳电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特种光纤材料制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邮电大学-南通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扬州研究院等国家、省和市级科研平台,先后承担和完成了一大批包括国家重大专项、863、97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学院牢固树立质量是人才培养生命线的理念,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成绩显著,近年来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2篇,江苏省优秀硕士论文12篇。学院毕业研究生以素质全面、专业知识扎实、能力强、潜力大等鲜明特点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青睐和赞誉。 (一)080300光学工程专业 1、《现代光通信技术》主要研究现代光通信系统及关键器件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包括光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检测的基本理论,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理论,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和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2、《光电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以及光—电、电—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 3、《光纤技术及应用》主要研究光纤新技术的原理、新型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制备和性能测试,及其在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 (二)080901物理电子学专业 1、《新型功能光电子材料及器件》主要研究新型光电功能材料及其器件的电子、光子特性,涉及类石墨烯二维材料、稀土发光材料等,探讨其在电子、光学领域的应用。 2、《光子学与光子器件》主要研究光电传感与检测技术,光电信息的发射、调制、传输、探测、显示、存储、处理等光子学和信息技术。 3、《电子材料及应用》主要研究新型功能材料的电子输运性质及其量子效应,设计和研制耦合纳米结构的纳功能器件,研究其在光电子工程领域的应用。 (三)080902电路与系统专业 1、《智能信息处理》本方向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背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目前已经开展的主要工作有:无线通信中的分集接收与最佳接收技术、信道辨识与均衡技术、多用户检测技术、空时二维处理技术、多载波传输技术、智能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等。 2、《医学电子与信号处理》主要研究生物医学信号的处理及医疗电子控制技术。目前的主要工作有:脑电(eeg)和脑磁(meg)信号的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脑机接口(bci)技术、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系统、人脑注意力检测和增强、病理脑信号的鉴别与分类、脑复杂网络分析等。 (四)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 1、《微纳电子材料及器件》本方向重点研究各类半导体电子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学、光学和磁学特性,主要包括各类低维纳米材料、碳材料、铁电材料、有机材料等。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类新型的硅基和化合物功率器件、纳米电子器件、传感器、能源存储与转化器件、存储器以及光电器件等。 2、《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融合了微电子、材料学、力学等多门学科,在物联网时代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方向主要研究微机电系统新型器件的机理、工艺、检测、模型和可靠性;射频mems开关及其阵列、匹配网络和功能电路的设计、制作和封装。 3、《集成电路与系统》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开展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的设计、模拟、建模和测试技术研究。包括新型集成功率器件与射频器件、功率驱动和电源管理集成电路、射频集成电路、射频识别等。以及光电探测集成电路、微传感器集成电路、光纤通信和微波集成电路等。 (五)080904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 1、《天线与射频电路》主要研究天线理论与射频电路理论与技术。研究以无线通信与探测系统为应用背景的各种天线、射频与微波无源元器件,包括微波滤波器、功率合成、功率分配器、定向耦合器、移相器、环形器等;研究射频有源电路的设计理论与实现技术,包括振荡器、混频器、放大器、射频模块及其集成技术等。 2、《电磁场数值计算》主要研究工程电磁场问题数值解法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及其应用,以及面向设计自动化的优化算法理论与方法。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电磁场问题的频域和时域数值解法、高频近似方法、电波传播模型、智能优化算法及其在天线、电磁兼容、射频技术、电波传播等领域中的应用。 3、《无线通信与电磁兼容》主要研究无线通信中的各种关键技术、无线通信中的电磁兼容理论和技术、超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无线信道及其电波传播理论与技术、无线通信干扰及其兼容性技术、无线电频谱资源理论与工程技术、无线通信中的emc标准与监测管理、无线通信网络及系统规划与优化技术、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评估预测和质量分析的理论与技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电磁环境建模、预测和评估理论与工程技术、通信系统的防雷及电磁防护技术。 (六)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光电信息工程》 研究新一代光通信系统原理、技术及关键器件的理论及其应用,包括光通信系统中光信号的产生、调制、传输、检测的基本理论,光通信系统中光电子器件的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及制备,光传输网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全光通信技术和光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光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光电材料的设计、制备及性能,开展光—电、电—光和光—光等功能器件的设计、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研究光纤新技术的原理、新型光纤器件及其在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领域中的应用,包括特种光纤材料和器件的设计、制备和性能测试,及在医疗、加工、检测等方面领域的应用。 研究光电信息的获取、检测、传输和处理,研究各种类型的光电传感器机理与性能,并探索其应用于国防军事、航空航天、工矿企业、生物医学、计量测试、自动控制等领域。由光电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或图像等,经光纤等介质传输,同时对各种光电传感器获取的信号或图像进行分析处理,为智能检测和智能监控奠定基础。 2、《物理电子学与工程电磁学》 主要研究微纳光电子和磁性材料的结构、特性与制备技术,以及在其光电子和磁性特性基础上的电路和功能器件设计制备技术;光电传感、检测与传输原理与技术,及其光电子工程应用;量子结构与多粒子关联效应,及其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与量子调控方案研究;移动和卫星通信中的天线与射频电路技术,包括天线、射频无源器件与微波电路的原理与设计技术;天线、射频电路与电波传播的仿真方法及其实现技术,包括电磁场问题仿真方法、电磁波传播建模方法;无线通信电磁兼容理论与技术,包括频谱管理、电磁防护等。 3、《电路系统与信息处理》 本方向面向电子信息处理研究和开发领域,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理论研究,以及信息处理的软、硬件设计能力。 主要研究智能信息处理及其应用,以通信系统与网络为应用背景研究通信信号与信息处理的理论、算法和技术、智能大数据处理及深度学习算法等;生物电子学及应用,包括脑电(eeg)和脑磁(meg)信号的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脑机接口(bci)技术、基于脑电控制的智能系统、图像处理、医学信号处理等;电子信息系统及其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复杂网络建模、网络传播行为、故障诊断、同步与控制,及其在有关工程领域的应用等。 4、《集成电路与微纳器件》 结合我校特色和优势,开展面向未来通信和信息技术的超大规模专用集成电路与集成系统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微波和毫米波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等;开展各种新型半导体材料的电学、光学和磁学特性研究,重点研究半导体纳米材料、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有机半导体材料、碳材料、铁电材料和二维材料等的制备及性能;开展功率器件、微纳电子器件、光学器件、memes器件的设计、制造和可靠性研究,重点研究它们在各种传感器、存储器等领域的应用。 003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计算机学院拥有信息安全博士点1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计算机科学学科已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 学院现有在校生3046人,其中博士生21人,硕士生685人,本科生2340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47人,其中教授34人,副教授57人,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生导师76人。现有中科院院士1人、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江苏省杰青1人,入选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和六大人才高峰36人次;现有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和省六大人才高峰创新人才团队各1个。 学院拥有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大数据安全与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计算机技术研究所、高性能计算与大数据处理研究所等科研平台,挂靠有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大数据研究院等机构。 学院一贯注重学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国内享有良好的声誉。学院研究生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大多数毕业生进入通信运营商、通信制造商、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等工作。多年来,学院毕业生在工作单位中表现优良,深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 (一)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智能计算技术与应用 研究智能技术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实现。包括: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以及体系结构;模糊逻辑、蚁群算法、演化计算、遗传算法等智能算法及其实现技术;智能计算能力的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非冯结构)和基础软件;新型智能计算方法的硬件系统和软件实现,智能计算方法在计算机、机器人、模式识别、信息处理、通信等领域中的应用等。 2、分布式计算技术与应用 研究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相关的网络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研究基于网络环境之上分布并发计算模型、应用层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通信、控制和信息处理等领域的分布式系统设计;同构和异构的并行/分布式处理结构的研究与应用,研究网络端到端控制协议、应用/服务模型以及相关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的技术和方法。 3、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 研究智能数据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高维复杂数据的分类和聚类、半监督学习、主动学习、迁移学习、多示例多标记学习、流形学习、代价敏感学习、多视图学习、仿脑计算和稀疏表示等。同时研究将计算模型应用于大数据的处理、社会网络分析、图像和视频内容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生物信息处理和信息安全等领域。 4、无线传感器网络 研究无线传感器网络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无线传感网体系架构与协议设计、无线传感网数据采集与处理、无线传感网安全与隐私保护、无线传感网系统软件与开发技术、无线传感网硬件设计与接入技术、面向应用需求的无线传感网系统实现及其测试技术等 5、大数据分析与处理 主要研究数据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包括大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和处理技术,大数据处理平台的构建与优化,数据挖掘算法与工具,r语言,大数据应用分析建模技术、深度学习及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等。 6、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研究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及算法;软件硬件协同设计方法与构建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方法;可重构设计技术;硬件/软件调试与验证技术;soc、mpsoc和noc体系结构及算法;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与软件开发技术;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等。 (二)083500软件工程 1、软件工程理论与方法 主要研究软件开发过程中新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工具,包括需求分析技术及形式化方法,软件体系结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分布式系统与网络软件技术、部件技术,以及逆向工程和再工程、静态与动态软件分析、软件演化,软件测试、软件缺陷分析与修复、软件度量技术、软件工具环境技术、项目管理等。 2、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 研究可信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高可信软件平台及其体系结构与机理,软件可信性的度量与保障技术,可信软件模型与形式化方法,面向电信业务和移动通信的各种可信软件设计和开发技术。 3、数据挖掘与智能软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模式鉴别分析理论及生物特征识别应用软件,主要研究线性鉴别分析、二维鉴别分析、非线性鉴别分析理论和方法,以及人脸、掌纹等生物特征的识别和信息检索软件等;数据挖掘及应用软件,主要研究知识提取、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等;智能信息获取、分析、处理技术及应用软件。 4、信息网络软件理论与技术 主要研究无线传感网、卫星网、网格计算、对等计算、云计算、分布式计算等网络环境下的软件体系结构、软件开发平台、软件工程方法与技术;包括网络管理软件、网络协议模型、异构网络互连技术及应用软件、无线网络及应用软件、泛在网络技术及应用软件、下一代互联网及应用软件、自组织网络及应用软件等,以及智能agent、软件形式化、软件建模、软件分析与测试、模糊逻辑等软件理论和方法等。 5、分布式软件及网络系统 主要研究分布计算与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理论与方法,包括面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面向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三)083900网络空间安全 1、通信与网络安全 研究计算机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有关的理论和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加密,密钥管理,数字签名与身份认证,网络安全及安全协议,信息隐形技术,智能卡安全等。重点在无线通信网的信息安全,电子商务系统与安全、入侵检测技术、防火墙技术、诱骗网络技术、信用支付系统与安全、计算机网间互联技术与安全、计算机网络环境与安全、移动计算技术与安全、无线网络安全等。 2、软件与系统安全 主要以基于主机系统与网络平台的软件安全与可信计算的研究为核心,研究内容包括:软件安全理论与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和对等网等新型网络计算系统中的可信机制、软件安全性与可信性评估与度量机制等研究方向。 密码学理论与应用 主要研究密码学的基础理论以及密码学在网络通信与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密码学基础算法的设计与分析、密码学算法的可证明安全性、编码与密码学、认证与签名技术、密钥管理和协商技术、信息隐藏技术等。 4、数据与内容安全 主要研究信息加密理论与技术、信息隐藏技术、信息加密与伪装技术、认证与签名技术等;电子证据获取、保全技术,电子证据分析、鉴定技术,电子证据的有效性证明、取证与反取证技术,计算机取证的工作标准和规范等。 (四)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计算机网络 研究现代通信网络与计算机网络的互联与融合技术,计算机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等。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的体系结构,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基于ip的下一代通信网络的关键技术和网络融合技术;网络路由与交换技术及网络设备中的关键技术;网络服务质量的分析和改善,网络业务的识别、用户行为分析、网络性能的监控、测量、管理和优化;网络的安全检测和分析、控制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网络应用模式等;网络的流量特性和控制技术,网络业务、计费,网络信息的识别、分析和管理。 2、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 研究嵌入式系统的理论、设计及其应用,包括嵌入式系统基础理论、嵌入式系统硬件构架、嵌入式系统的软件技术、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嵌入式系统性能测试与评估以及面向工业生产、信息安全等需求的嵌入式系统软硬件设计与实现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等。 3、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研究人工智能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包括数据科学与通信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装置与系统、生物智能等,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在基于大数据的机器学习、机器人智能和物联网系统中的学习决策等方面的应用。 4、软件工程及软件体系结构应用 软件开发过程中技术、方法和工具的应用,包括大型数据库技术、下一代web技术和应用、海量数据检索和信息挖掘技术、测试技术、安全软件开发技术、软件质量与复用技术等。研究软件系统的分析、建模和设计方法;分布计算、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对等计算、普适计算等分布式计算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构建技术,以及面向互联网的软件开发模型、软件体系结构以及电信软件系统的设计、实现、测试和重用技术等。 5、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 研究云计算、大数据与物联网的理论与技术,包括云计算架构技术、云计算资源管理与优化、云计算开发技术、大数据平台的设计、管理和优化、大数据处理、近距无线传输技术、二维条码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智能感知与移动计算、物联网安全技术、物联网组网技术等。 6、网络软件与数据安全 研究在网络环境中计算机软件的各种应用技术,包括网络安全与系统安全、密码理论及应用、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网络远程管理、网络协议验证、图形图像处理、网络应用软件、数据仓库、知识库系统,在网络环境中数据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 004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是南京邮电大学主干工科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学科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学科群方向之一智能系统与复杂网络的建设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支撑条件。学院拥有信息获取与控制博士学位授予点,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和能源动力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中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6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江苏省333工程5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10人,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的学术梯队。 近年来,学院教师出版专著和各种教材10余本,发表高水平论文五百余篇,每年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近百篇。学院目前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先进控制技术,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先进传感及智能测试系统、新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技术等,承担了包括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各类纵横向项目,科研经费较为充足。 学院教师及研究生每年参加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50人次。学院和美国、澳大利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和科研合作关系。学院毕业生已有多人入选包括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等各类人才工程。毕业生遍布信息、电力、工业制造等行业和部门,深受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一)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1、《网络化测控与网络测试技术》该方向以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通信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1)智能终端及网络化测控技术;(2)协议一致性测试;(3)嵌入式技术与测控系统;(4)无线传感器网络及应用。 2、《精密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该方向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展开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控制及应用、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包括:(1)新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2)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3)智能仪器设计与集成理论。 3、《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该方向以移动机器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和信息融合和模式识别技术为基础,主要研究领域包括:(1)移动机器人辅助信息获取与控制;(2)多机器人网络化检测与控制技术。 (二)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该方向研究通信系统与网络中的控制、管理和优化理论,研究建立系统模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判断系统运行状态和异常情况,以及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有:①网络化控制理论和技术;②复杂网络模型、动态、控制、管理与优化;③单机器人系统的建模、控制理论技术研究,多机器人系统的协调操作与控制;④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理论与技术;⑤基于系统辨识理论的复杂系统故障诊断以及自适应控制。 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该方向研究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以及面向复杂系统的系统分析、优化设计、智能控制和综合管理。主要研究内容:①无线传感网络在工业监控系统应用中的关键技术;②计算机监测控制系统的软件体系及过程可视化技术、工业现场监控设备研发;③先进功率变换网络拓扑结构、统一调制理论、方法与技术;④网络传播的复杂适应性系统理论。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该方向主要研究生物特征识别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与视频信息的分析、理解与处理的关键技术,研究模式分类与识别中的智能计算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生物特征图像或者特征信号的采集、检测、定位、识别;②各种生物特征识别应用技术,包括指纹识别、人脸识别、步态识别、语音识别、签名识别、人耳识别、视网膜识别、掌纹识别等;③网络图像标注与跨语言多模态信息检索模型的研究与实现;④海量视频信息的分析与检索;⑤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 (三)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网络测控技术与系统》方向主要以传感器技术、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分布式信息处理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研究通信系统与网络中的控制、管理和优化技术。主要内容有:①通信系统中控制方法与技术;②复杂网络控制、管理与优化;③基于网络的控制技术;④智能仪器及网络化测控技术;⑤嵌入式技术与测控系统; 2、《机器人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机器人运动控制、智能控制等相关技术。主要内容有:①特种器人系统设计与控制技术;②物联网智能机器人协调操作与控制技术;③机器人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研究等;④多机器人网络化控制技术;⑤柔性机器人技术及传感器。 3、《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方向主要研究图像与视频信息的分析与处理的关键技术,包括:①海量视频信息的分析与检索;②复杂背景下的多目标跟踪;③异常监控视频事件检测;④生物特征图像或者特征信号的识别;⑤数据挖掘中的现代智能技术。 4、《精密测试技术与智能仪器》该方向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展开信息的获取、传输、分析、处理、控制及应用、精密光机电一体化仪器工程等方面研究,主要研究:①新型传感器技术与应用;②精密测试理论与技术;③智能仪器设计与集成;④工业监控系统的应用开发与实现;⑤工业现场监控设备研发。 (四)085800能源动力(专业学位) 1、《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方向主要研究智能电网领域的信息通信与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智能电网不同结构与组件之间的联系,为电网操作提供可靠的枢纽平台。主要内容有:①电网信息安全技术;②统一信息平台研究;③智能电网信息分析优化与管理等。 2、《电工与电能新技术》该方向以新理论、新原理、新技术及新工艺在电工领域里的应用为核心。主要研究内容有:①新能源与新型发电技术;②电气化交通;③超导电工技术;④电力系统电磁兼容 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以及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中的监测与控制技术。主要内容有:①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②配电网自动化;③用户需求侧管理;④智能保护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 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主要研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功率源、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主要研究内容有:①高频开关电源技术;②电力电子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③不间断电源设备(ups);④电动汽车的驱动与控制系统;⑤太阳能、风能等各种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005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材料院)是依托信息材料与纳米技术研究院(研究院)建设的人才培养和教学科研基地,是南京邮电大学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学院,学院的化学和材料科学学科双双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0.5%,是南京邮电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光电子学学科二次入选江苏省新材料领域优势学科,2018年光学工程获批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学院以有机电子学为基础,以显示材料和信息传感为应用目标,面向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紧扣有机电子的科学前沿问题,围绕有机电子学、有机显示材料与器件及信息传感与成像技术等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融合了信息、电子、材料、物理、化学、生物和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解决重大前沿科学难题、突破共性关键技术瓶颈、打造工艺核心竞争力,集聚和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为国家和江苏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 在国家、江苏省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建设有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江苏省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信息显示与白光照明工程中心、江苏省有机光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心、江苏-新加坡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联合实验室、中央(财政部)与地方共建有机电子、信息材料与信息显示和材料加工和分析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作为主要协同单位参与的江苏先进生物与化学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首批建设名单,是江苏省入选的4所高校之一;2014年获批建设有机电子与信息显示协同创新中心,2017年获滚动支持。学院目前拥有1.2亿元的实验设备,已建成2000平方米的超净实验室、2000平方米的仪器测试实验室、5000平方米的材料合成/制备实验室。 材料院现有专任教师98人,教授39人,副教授34人,讲师25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973计划青年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青年长江2名,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撑计划5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5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2人、第二层次6人、第三层次3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到100%,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成员达70%以上,高级技术职务比例达74%。 近五年来,材料院共承担包括国家重大科学计划项目、973课题、青年973项目(首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80余项,科研经费近1.5亿元。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学院教师在nat.mater.、nat.nanotec.、nat.commun.、am、jac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sci论文670余篇,获授权或已公开美国、新加坡和中国专利200余项,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当前的技术热点和下一代技术关键,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专利保护群。 (一)070300化学专业 1、《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主要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的光、电、磁、热等性质,发展新聚合方法、聚合物新单体以及光电高分子在光电子器件和生物传感等领域的新应用。 2、《有机化学》主要从分子设计和绿色合成出发,发展功能有机半导体的高效制备方法,形成了有机半导体合成方法学、复杂有机光电分子全合成等特色研究方向。 3、《无机与纳米化学》主要研究先进光电功能材料,发展光电材料的高效合成与制备方法,研究其组成、结构、性质、反应及其与光电功能、存储性能及生物医学功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形成了光电磁功能配合物化学、能源纳米化学等特色研究方向。 4、《生命分析化学》主要围绕生物医学应用开展生命分析化学研究,通过构建生物探针及生物传感器,结合先进检测与影像等分析手段,实现与疾病相关的生物分子体内/体外高灵敏、实时检测,形成了生物医学分析、生命医学诊疗等特色研究方向。 (二)080300光学工程专业 1、《光电信息材料》主要研究具有特殊结构和优异性能的各类有机、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设计策略、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性质研究。具体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激光材料、有机传感材料、以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和相关机理探索。 2、《光电子器件》主要研究基于各类有机、无机及有机无机杂化光电信息材料的光电器件的制备、优化及器件性质研究。具体包括:电致发光、太阳能电池、电存储、场效应晶体管、传感、激光器等器件的制备、界面修饰、性能优化及相关机理研究。 3、《有机光电子学》主要研究有机光电材料的电子过程、光学、电学性质及其与化学结构的关系。具体包括如:有机光电材料的激发态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其构效关系和相关机理的研究。 4、《生物光电子学》主要利用光子学原理和技术研究生物分子的电子学特性、生物系统中信息存贮和信息传递等过程,解决医学、生物学和生物技术领域中的问题。具体包括生物体的成像、探测和操纵,临床疾病探测、诊断和治疗等。 (三)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材料学》主要研究研究材料的成分、组成及结构、合成制备、加工与性能调控,为光电功能材料、生物信息传感材料、催化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相关材料设计、制备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材料物理与化学》主要研究开展有机光/电材料的结构及物理与化学性质的研究,揭示微观结构、凝聚态物理与宏观材料光/电性能之间的内在关联,形成聚焦光电材料设计、制备、性能表征和器件应用的特色研究方向。 3、《有机光电材料》主要研究开展光电功能有机/聚合物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及功能应用研究,推进柔性电子和印刷电子技术与相关工艺的发展,形成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光电高分子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3、《能源纳米材料》主要研究利用纳米材料独特的结构与性能优势,开展能源及纳米光电材料的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形成高能量/高功率动力电池材料、柔性储能器件材料、高转化效率太阳能电池材料、光电功能纳米材料等特色研究方向。 (四)0809z1有机电子学专业 1、《有机半导体》主要研究有机半导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及其光器件应用,重点在与设计开发新型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体系,研究有机半导体光电性质,阐明材料结构与光电性能的内在关系,如光学性质、电学性质及光-电/电-光转换性质等,具体包括: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有机激光材料、有机传感材料及一些配套材料的设计、性能优化和相关机理探索。 2、《光电子器件物理》主要研究有机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表征、性能评价、工作机制及功能应用,具体包括器件结构设计、制膜工艺研究、薄膜形貌调控、器件物理机制研究、器件性能优化、器件寿命评价和光电功能拓展等;功能器件的应用包括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有机激光器件、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器件等。 3、《有机光电显示》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电致发光器件或硅基液晶显示器件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甚至有机绝缘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载流子注入、输运、复合等机制,器件老化机制等。 4、《有机薄膜晶体管》主要研究有机材料及其在薄膜晶体管中的应用,包括p型、n型有机半导体材料和有机绝缘材料的设计合成,制备其作为半导体层或有机绝缘层的有机薄膜晶体管并优化其器件性能,具体包括提高晶体管载流子迁移率、优化有机薄膜晶体管器件制备工艺、研究开发大面积柔性有机薄膜晶体管以及有机薄膜晶体管在信息显示、信息存储、光探测和传感等领域的应用。 5、《有机电存储》主要研究有机存储材料及其在电存储器件中的应用,如发展有机/聚合物和金属配合物(聚合物)电存储材料,并研究其在有机二极管存储器和有机晶体管存储器中的器件性能。重点提高器件的维持时间,存储密度和稳定性,降低器件的响应时间,揭示存储器件的存储机制,开发大面积柔性有机电存储器件。 6、《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研究内容与有机光电显示类似,因为二者是相反的2个过程:一个是光转电,另一个是电转光。因此,有机太阳能电池主要研究有机/高分子功能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这些功能材料包括:有机半导体材料、有机导体材料、有机发光材料、甚至有机绝缘材料等;涉及的器件物理包括:激子形成、激子解离、电荷输运、复合等机制,器件老化机制等。 (五)0809z2生物电子学专业 1、《化学与生物传感》主要研究各种与环境、食品安全和重大疾病密切相关的重要化学物质(如重金属离子、环境毒素、毒品等)和生物分子(如基因、蛋白质、肿瘤标志物等)的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检测,以及相关生物传感器与生物芯片的研制。 2、《分子影像》主要研究新型光(荧光/磷光)、磁多功能探针的构建及其在重大肿瘤疾病的分子影像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六)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主要研究有机/无机光电信息材料的分子设计、合成方法、结构及光电性质表征,以及其作为功能材料的有机信息显示,固态照明,信息存储、光电探测以及长余辉信息加密等器件的制备,性能优化以及物理机制。 2、《生物传感材料与技术》主要研究面向健康、环保、材料等领域关系密切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主要研究新型纳米探针的开发,纳米生物传感器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以及纳米生物学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 006物联网学院 物联网是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内容。物联网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背景,面向大智移云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培养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物联网创新创业高级专业人才。目前,学院设有信息网络二级学科博士点、信息网络硕士点和物联网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院建有教育部和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与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江苏省网络与通信工程研究中心、物联网应用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与通信运营商等企业联合共建的创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拥有比较完备的实验系统与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学院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有一批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重点项目、产业化项目和企业委托项目等研究工作的专职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比例38.9%,院士1名,国家特聘专家和省部级人才16人,博士生导师14人,硕士生导师28人,校外兼职导师14人,近五年,学院获批国家级项目30余项,省部级项目2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2项,发表sci/ei论文数266篇。 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工程能力的训练,形成了产学研一体化教学体系;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案,采用外文教材进行双语教学;与政府、国内外高校及企业建立了稳定的2024欧洲杯竞猜官方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办学模式;面向国家互联网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的需要,培养信息网络和物联网工程领域技术研发、管理和应用高级专业人才。 (一)0810z2信息网络 1、无线通信与智能组网:主要研究无线局域网、无线传感网、移动互联网、5g/6g等无线通信与智能组网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大规模mimo、ofdm、扩频、多址技术、自适应天线技术、在低信噪比或者高频谱效率时接近shannon极限的信道编/解码技术、新型数字调制和解调技术、信道建模与信道估计技术、压缩感知信号处理和应用、自适应干扰消除技术、室内高精度定位技术、软件定义无线电(sdr)和软件定义网络(sdn)、协同通信系统、认知无线电理论与技术和无线自组织网络(adhoc)、可见光通信、跨层联合优化理论和设计等,以及无线网络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在人机交互、无人驾驶、无人机、智能机器群协同等方面的应用和实现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农业、智能制造、智能电网、智慧应急等万物互联的2024欧洲杯竞猜入口官网的解决方案设计和系统部署。 2、网络通信与协同控制:主要研究多网融合体系架构与多域协同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无线泛在网络、物联网、5g/6g系统、卫星通信系统等,无线传感器网络节能与路由技术、adhoc网络无线信道接入技术、大规模多跳无线网络建模分析与性能优化,基于智能标识的网络寻址机制、网络通信安全机制和qos服务保障机制,面向各类网络场景(泛在通信、超密集通信、m2m、卫星网络、融合系统等)的智能协同技术、软件定义技术及中间件技术、网络资源分配策略和通道控制技术、计算模型及其优化处理算法和实施技术,多网络多终端的通信服务与协同控制应用平台的搭建、相关技术标准的制定和产业化应用等。 3、信息网络虚拟化技术:主要研究基于sdn、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和面向智慧化应用的高性能信息网络虚拟化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高性能的信息网络虚拟化模型、架构及协议,基于sdn的信息网络虚拟化方法,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的虚拟化映射,信息网络虚拟资源的动态自适应调度,多域虚拟化资源的协同优化与虚拟化管控,移动虚拟资源的策略随动自适应机制,信息网络控制与业务分离及协议功能虚拟划分,面向虚拟化网络的网络行为建模,跨平台虚拟资源的迁移,信息网络虚拟化性能评估等。 4、信息系统与智能处理:主要研究信息系统数据感知、智能处理与管理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及其应用,包括数据感知传感器、rfid等自动感知识别技术,数据科学理论、数据预处理(数据清洗、转换、集成、融合、脱敏和标注等)、分布式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云边协同、数据挖掘、机器学习、可视化等智能处理理论与技术,以及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平台的构建与优化,面向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应用信息系统的搭建与部署。 5、信息网络安全技术:主要研究现代信息系统和网络空间安全相关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传感器件安全及可靠性技术、终端设备感知安全,组网安全与协议分析、信息网络安全态势感知与度量、网络攻防与隐蔽通信技术,云计算与边缘计算安全、信息系统安全技术,隐私保护、电子取证、可信计算、区块链、新型密码技术等智能信息处理安全技术,以及智能应用业务安全保障技术等。 (二)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物联网传感控制技术:主要研究物联网(iot)的传感控制器件、传感控制网络和传感控制应用。传感控制器件研究各种传感器件和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包括各种传统感知器件,如环境(温度、湿度、气体、压力、震动等)、信号(位置、射频、光、语音图像、视频等),以及新的微型、微功率感知ic和mems,如血压、心跳、和可植入体内的微型机器和微型生物传感;传感控制网络研究5g/6g中的iot技术和功能、无线传感网、无线adhoc网络、传感器与微处理器集成组网等;传感控制应用研究如何有效利用传感控制器件和网络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万物与网络的连接、识别、智能管理和控制,面向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小区、智慧家庭、智能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化应急等无线组网方案设计。 2、物联网与移动通信:主要研究未来网络体系结构及标准化、泛在无线通信与物联网、多网融合与多域协同、综合信息智慧服务与云计算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物联网及海量信息处理、认知无线电、认知网络与无线传感网络、网络编码、基于压缩感知和自适应信号处理的无线网络环境感知与预测、协作通信与多无线电技术、多媒体无线通信、异构网络融合等,物联网寻址技术、移动终端技术、网络软件与协议、流量识别与控制、可信网络环境构造等,泛在网络系统智能定位技术及定位优化算法,以及定位技术在无线资源动态分配和系统性能优化中的应用。 3、物联网与大数据:主要研究物联网与大数据领域数据收集、智能处理、挖掘、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物联网大数据收集体系结构、多源异构数据收集、并行数据仓库等技术,大数据集成、融合处理、统计分析、数据挖掘、预测及结果呈现等技术,云存储/分布式存储、云计算、边缘计算、虚拟化、机器学习、可视化和海量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及其车联网、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智能家居等行业应用。 4、物联网智能应用系统:主要研究基于物联网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大数据管理与智能分析、云计算资源智能管理等物联网智能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包括时空信息智能采集、室内外多模融合定位、数据挖掘与增强学习等,面向高效解决图像识别、声纹识别、行为分析和语义分析等问题的协同感知和多维感知、新型深度学习等技术,机器学习、边缘计算、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方法在物联网领域的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面向工业物联网、智慧家居、智慧交通、无人机、机器人、军事作业等实际场景与具体需求设计终端产品、规划可视化平台、搭建系统服务,以及可靠实现相应的创新型智慧化业务功能。 5、物联网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物联网及相关应用场景中的信息物理安全、采集安全、控制安全、传输安全、处理安全、业务安全、安全测试与评估等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应用,包括物联器件与芯片可靠性优化技术、物联设备及接入安全技术、信息采集安全技术、传感控制安全技术、有线与无线网络安全技术、感知数据处理安全技术、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技术、物联网信息系统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应用领域的业务安全保障技术等。 007理学院 理学院现有数学、物理学、应用统计3个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硕士点,有数学、物理学两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有信息与计算科学(省重点专业、省特色专业)、应用统计学(省重点专业、校特色专业)、应用物理学(省重点专业、校特色专业)3个本科专业,有数学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系统建模与科学计算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以及江苏省新能源工程技术实验室。 理学院现有教师162/15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91/87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54名,,省教学名师1人,省特聘教授1名,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2名,省青蓝工程人才8名,省六大人才高峰4名,学校鼎山学者1名,鼎新学者9名。理学院近三年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被国际权威的sci、ei等检索收录近20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4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科研项19项。 (一)070100数学 本学科涵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等专业领域,其理论和方法在电子通讯、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管理科学、自动控制和神经网络等领域有直接和重要的应用。本学科不仅注重自身的发展,而且充分发挥专业特长与优势,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1、《代数、几何与动力系统》本方向是基础数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涉及:环论、广义逆理论、李群、李代数、微分几何以及动力系统等,主要感兴趣的的研究领域包括:刻画环的正则性、clean性和morphic性,以及环中元素的多种广义逆存在性与表达式;李群、李代数在芬斯勒几何上的应用;混沌、分形和遍历论等相关理论及其应用等。 2、《数值计算方法与应用》本方向是伴随着计算机的出现而迅猛发展起来的新方向,涉及计算物理、计算化学、计算力学、计算材料学、环境科学、地球科学、金融保险等众多交叉学科。它运用现代数学理论与方法解决各类科学与工程中的计算问题,分析和提高计算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精确性,研究各类数值软件的开发技术。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大规模科学计算,高精度数值方法,偏微分方程高分辨数值解法,分数阶偏微分方程,组合优化算法,图像处理算法等 3、《应用概率统计与数据科学》本方向是揭示自然界、工程技术、人文社会等领域中含有随机或不确定因素的现象中客观规律的一个重要的随机数学方向,它在工业、农业、生物、医药卫生、军事、经济、金融、保险、管理及高新技术等领域中有众多应用,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马氏过程,随机服务系统理论,随机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采样控制等,风险理论,结构方程,大数据统计方法,信息统计与决策服务,人口与社会统计等。 4、《信息科学与非线性分析理论及应用》本方向依托学校大信息学科背景,开展数学在信息科学及非线性分析中的理论及应用研究,关注数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交叉领域的相关问题,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现代信号信息处理的理论和方法,随机谐振信号处理,偏微分方程与图像处理,非线性偏微分方程,非线性泛函微分方程,非线性信息系统,复杂非线性动态网络,网络化非线性多智能体系统等。 (二)070200物理学 物理学科紧跟国家重点发展量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际前沿领域开展科学研究。依托学校信息学科背景,在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无线电物理等四个二级学科领域的不同方向上开展信息特色的研究工作。 1、《量子信息物理》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量子信息科学,能突破经典信息系统的极限,引起信息技术的革命。本方向结合学校信息特色优势,主要研究量子信息基本理论,动量-坐标测不准关系、能量-时间测不准关系、量子性及经典性、量子测量基本理论;量子纠缠浓缩、纯化理论及应用,长距离对抗量子通信中光子丢失的量子态放大的、纠缠浓缩等量子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量子信息与统计物理交叉,低维体系中量子相变现象。 2、《计算物理》本研究方向通过第一性原理、分子动力学、巨正则蒙特卡洛和非平衡格林函数等计算模拟方法,研究凝聚态物质中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及其形成与转变规律,探索纳米材料结构对气体分子的吸附、分离、提纯性能,阐述电子态、自旋态的控制方法与器件的工作原理,发现新现象、研究新规律、探索新材料,预测和解释凝聚态物质的各种物性,为发展新材料和拓展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3、《光电信息物理与器件》本研究方向以两大信息载体--光子和电子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新型功能材料、微纳制造技术、先进光电子物理与技术等前沿领域的交叉与结合。基于现代物理学的前沿研究和最新发现,从先进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出发,通过微纳制造技术制备微米至纳米尺度的光电器件,利用电、磁、光、声等调控技术,研究开发信息处理、传感、存储等高性能信息技术器件。 4、《固体微结构与物性》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种功能材料的微结构和物理性能,揭示功能材料微结构组态、分布、相互作用与宏观物理性质的内在联系,并将计算机模拟和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不同类型的新型功能材料,研究其物理机制、物理性能、新效应及新应用。主要包括介电体材料、磁性材料以及人工晶体材料的结构、物性与应用研究。 5、《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本研究方向关注能量转换与存储材料及其器件的设计与制备。主要研究新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和寿命的提升机制、工艺优化策略及绿色、环保、廉价制造过程;低维能量转换材料在光催化、电催化分解水制取氢气、氧气应用,开发新型高效低维催化分解水材料;理论上研究新型储氢材料的微观、介观结构及电子-原子尺度下储氢材料性能的关键突破技术;高效热电材料电子/声子协同调控理论,开发环保高效新型热电材料。 (三)025200应用统计硕士 《应用统计》的培养目标是利用统计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为平台,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来自于自然、社会、经济以及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大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为政府、大中型企业、咨询及研究机构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服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展示、解释、推断、预测和决策等。本专业主要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统计与决策服务;人口与社会统计;精算与保险统计;统计计算与应用;金融与经济统计等。 008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 地理与生物信息学院现有生物医学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拥有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原地理信息系统)、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生物医学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建院十年来,专业建设受到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信息国家一流学科强力支持,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向上逐步形成结合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探索地理空间、生命健康等领域前沿理论与技术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是一支活跃在多交叉学科前沿、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师资队伍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其中正高职称6名、副高职称18名;研究生导师21人;有校级学科、学术带头人2人;80%以上的专任教师拥有博士学位,约50%教师具有海外或国内著名高校、科研机构学习、进修或博士后研究经历;多名教师获批政府津贴、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及南京邮电大学教学名师、教学标兵、鼎新学者等荣誉称号。 学院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基础条件。是我校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教育部工程中心的共同建设单位,拥有江苏省智慧健康大数据分析与位置服务工程实验室,形成了智慧健康服务技术与系统、空间位置服务与gis软件开发、3s技术集成与应用、智慧城乡规划等特色发展方向。 学院现有3个教学系、一个实验教学中心、2个本科生实验与实习教学中心,实验、实践条件充分,拥有中地共建移动gis实验室和多源信息虚拟可视化实验室,以及遥感信息处理、gnss(北斗)卫星导航与定位、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生物医学基础、生物生理信息感知与分析、智慧城乡规划等专业实验室,实验室面积近1500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近千万元;学院已与10余个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了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一)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 1、《摄影测量与遥感》主要研究多源感知数据的快速获取与建模、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地物目标自动分割与提取、多源数据3d/4d场景重建方法与应用等。 2、《导航与位置服务》主要研究位置智能服务技术与应用、多源无线信号与卫星导航系统的室内外无缝定位技术、位置智能服务的隐私安全保护等。 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主要研究空间数据挖掘、面向智慧服务的gis工程集成与开发、物联网/传感网观测数据的共享服务等。 (二)083100生物医学工程 1、《医学信号处理及医疗设备》主要研究基于无线网与传感技术的穿戴式智能医疗系统和器械研发、医疗健康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等特色研究,辅助诊断疾病和监测人体健康状态,利用无线传感网技术开发智慧健康研究—疲劳监测器、运动康复监测与评价系统等设备,研究基于脑电有向复杂网络的癫痫病灶定位。 2、《医学影像处理及分析》主要研究基于泛在网络技术的云电子病历系统、移动医生工作站和智慧医院无线通信系统;研究基于多模式医学影像的智慧健康和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进行抑郁症负性认知神经网络机制的磁源性成像研究。 3、《生物传感与生物信息学》主要研究高性能生物传感材料、基于基因组等多层次组学数据的健康信息分析。开发大规模制备二维原子晶体材料方法和纳米孔测序技术。通过挖掘生物分子数据,发现与胆囊癌、女性妊娠等重大疾病相关的影响因素或肿瘤标志物,从分子层次早期感知、诊断和治疗重大疾病。 009现代邮政学院/现代邮政研究院 现代邮政学院和现代邮政研究院成立于2016年,由江苏省人民政府和国家邮政局联合发文共建,旨在抢抓国家互联网 行动计划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学科优势,围绕建设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和绿色邮政的发展战略,探索行业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努力培养经济转型升级亟需的邮政行业人才,并积极推动与科研机构以及与邮政、快递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为邮政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现代邮政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和物流工程与管理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现代邮政研究院下设邮政大数据分析与应用、邮政网络运行与优化、互联网 物流、邮政管理与金融等多个研究所。 学院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一支教学和科研经验丰富,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富有朝气的教职工队伍。专任教师中100%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有江苏省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等多人。学院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发改委信息安全专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等3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100多篇被sci、ei等国际权威检索工具收录。 学院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学科梯队建设为核心,深化教育改革,大力促进专业建设,把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将学院建设成为我国邮政行业的科技研究基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基地。 (一)085400电子信息(专业学位) 1.物流大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采集与传输的物联网关键技术。包括用于物流信息采集的传感器、rfid等自动感知识别技术;用于物流信息互联互通的wsn、wifi、nb-iot、5g等无线网络接入技术等。 2.物流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的存储、挖掘、分析及其智能应用技术。包括用于物流大数据存储的分布式存储、列存储、图存储、云存储及相关的压缩、索引及优化技术;用于物流大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数据挖掘、运筹学、专家系统及云计算等智能处理技术;用于物流车辆调度、路径优化、智能分拣等应用的物联网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等。 3.物流大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技术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的隐私信息与安全保护技术。包括混合数据源的可编程、可重构、模块化数据加密算法;基于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物流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基于角色挖掘和风险自适应的邮政数据访问控制方案;面向云平台的物流大数据网络入侵检测技术;基于时空序列模型的邮政数据异常检测方法等。 4.物流区块链技术及应用 该方向主要研究区块链技术及其在物流领域中的应用。包括区块链交易流程、区块链网络、共识机制、区块链数据、智能合约、隐私保护等技术;区块链技术在物流运输、物流金融以及物流平台中的应用等。 5.物流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 该方向主要研究物流大数据软件定义网络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包括网络基础架构虚拟化技术、网络负载均衡技术、网络路径最优化技术、带宽动态分配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 (二)125604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 1.现代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 研究包括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包括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协议的分析与实现,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信息网络相关技术及其应用,以及物流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管理、分析等关键技术及其智能应用等,为物流企业提供战略规划、运营管理、行为分析和决策支持等。 2.物流系统规划与优化 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与优化,包括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物流系统的集成、运行与维护,以及包括anylogic、emplant、flexsim、supplychainguru等仿真平台的建模与仿真以及物流系统建模与性能分析等。 3.物流工程管理 研究物流网络工程和信息管理技术,包括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物流信息网络的结构与模型,物流组织网络的运作模式与创新机制,以及子网络间衔接机理和服务协调的均衡方法,物流服务资源配置的网络化整合方法,物流网络的绩效评价体系,供应链与物流系统的信息共享理论,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理论与应用,物流系统模拟与仿真,物流信息系统规划与合理性评价等。 4.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与策略 研究邮政快递、电子商务、供应链等在内的物流产业管理问题,包括邮政文化与产业管理、物流园区规划、物流系统评价、供应链风险管理、供应链协调、服务供应链等,以及冷链物流、食品物流、应急物流以及危险品物流等特殊物流运作模式及管理等 010传媒与艺术学院 传媒与艺术学院依托学校信息特色的学科优势,立足大传播、新媒体,走信息技术向传媒和艺术领域延伸和交叉的发展之路,走工、文、艺学科交叉融合之路。学院的学科范围涵盖计算机科学、通信和信息技术、广告学、艺术学等。学院拥有一流的平面设计、动画制作、虚拟演播室、视频摄录及非线性编辑设备,教学资源足以给学生提供优良的网络和计算机环境去学习、探索21世纪面临的网络教育、网络传播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新问题,适应社会对理工文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学院有艺术硕士(mfa)专业学位授权点,下设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信息产品设计三个方向,招收培养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在校硕士研究生16人。学院共有教职工4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者18人,硕士生导师13人,专职教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学院开设有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和动画三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600余人,教学质量较高、社会效益显著、相关学科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同类院校具有一定影响力。 135100艺术(mfa)(专业学位) 1、视觉传达设计 该学科方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网络传播为基础,研究视觉呈现与信息传达,对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并通过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包括数字影像、空间展示、平面印刷、网页呈现等设计内容。本方向利用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依托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以及校信息文科建设工程培育项目,形成信息艺术特征明显的学科方向特色与优势。 2、数字媒体艺术 该学科方向以艺术设计创意和信息技术应用为一体,融合数字媒体技术、艺术设计和网络媒体传播,表现为与信息技术结合的交互设计、影视艺术、图形图像处理等研究内容。本方向利用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依托现有信息艺术设计与教育硕士点和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本科专业,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形成创作工具数字化、作品展示交互性与呈现多样性的学科方向特色与优势。 3、信息产品设计 该学科方向以现代信息产品应用为基础,以信息产品外观和app内容等设计为研究领域,分析互联网时代用户对信息产品的多维体验,开展信息通讯产品、穿戴式智能设备、互联网app应用等的智能化设计。本方向依托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强调信息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利用南邮与中兴、华为等设备制造商,以及与电信、移动等运营商紧密结合的行业优势,借助校企共建实验室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培养高层次实践型人才,为社会提供信息产品设计服务。 011管理学院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创建于1983年的南京邮电学院管理工程系,经过一代代南邮管理人不懈努力、踏实奋进,在管理学领域学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层。
一、根据教育部规定,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国家教育考试,复试是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复试的组织管理由招生单位自主确定,复试不合格、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请考生按照《南京邮电大学2020年研究生招生网络远程复试考场规则》要求参加复试。 二、我校2020年硕士生招生复试采取网络远程的方式,主要内容包括英语听力口语测试(分值50分)、专业知识测试(复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分值100分)、综合能力测试(分值100分)三个模块。 进入复试的考生应提前阅读我院的《考生操作指南-自动化》(附件),做好在线复试准备: 1.远程复试所需软硬件设备及环境要求: 请考生根据学院要求备妥软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电脑端提前安装腾讯会议、zoom会议(备用)软件,智能手机端安装腾讯会议app、zoom会议app、学信网app,并按复试组要求的时间配合完成网络远程复试相关软件测试。 考生需要双机位模式参加远程网络在线的笔试和面试,需要2部带摄像头和麦克风的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台式电脑或笔记本电脑。如果是普通pc电脑,需要另外配备摄像头、麦克风、音箱,可正常进行qq、微信视频通话功能。电脑操作系统建议为windows8及以上版本(苹果操作系统亦支持)。需要提前下载安装chrome浏览器最新版。 (1)主机位建议选择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或者平板电脑(要求带有摄像头和麦克风),从正面拍摄; (2)辅机位建议选择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要求带有摄像头和麦克风),从考生侧后方约45度角位置拍摄,确保从身后完整拍摄到考生全身和主机位屏幕; (3)要求良好且稳定的网络,确保有线网络、wi-fi、4g至少具备2种; (4)考生应当选择独立、封闭的空间,确保安静整洁,复试期间严禁他人进入考试独立空间。除复试要求的设备和物品外,考生座位1.5米范围内不得存放任何书刊、资料、电子设备等; (5)考生须按本通知安装好相应软件,并于5月15日前做好复试相关的软硬件测试,提前阅读《南京邮电大学网络远程复试考场规则》。如有硬件条件困难的考生,提前与学院联系:电话:025-85866510,邮箱:autxk@njupt.edu.cn。 2.专业知识测试采取网络远程视频监控方式闭卷考试,请考生提前准备若干a4纸和黑色签字笔,测试期间关闭电脑中所有可能弹出消息的程序(包括微信、qq等)。 考试时间: 5月17日上午9:15-10:05电气工程基础、自动控制原理、信号与系统 5月17日上午11:10-12:00微机原理及应用 注:考生须在考试前45分钟进场等候,进场后根据监考老师指令完成认证等相关操作,开考时间如有变化以监考老师指令为准。 发卷方式:监考老师通过腾讯会议的文档功能发放试卷。 收卷方式:在考试时间结束后,考生必须按以下三种方式提交,缺一不可: (1)第一时间将答卷(a4纸格式)拍照上传给监考老师。注意清晰度,不能影响阅卷。 (2)在5分钟内将拍照的答卷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至学院指定邮箱autxk@njupt.edu.cn,邮件主题:准考证号 姓名 科目。 (3)将答卷纸质版(须与拍照上传版本保持一致,留存比对)于当天以快递方式寄送至: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9号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邓老师收02585866510。 3.英语听力口语及综合能力测试安排在同一时间同一面试小组采用远程网络在线面试,先进行英语听力口语测试,紧接着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在线面试时间:5月18日上午8点开始(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能源动力)、5月19日上午8点开始(电子信息)。参加在线面试前,再次检查电脑网络并确保畅通,关闭电脑中所有可能弹出消息的程序(包括微信、qq等); 4.为便于学院复试工作人员联系,在复试阶段应保持电话畅通,如报考时填报的电话号码已更换,应提前向报考学院报备; 5.复试过程中若发生考生方断网情况,复试小组工作人员将在第一时间电话联络考生,继续复试问答。请在电话铃响5声之内接听,如超时,作自动放弃本次复试处理。 三、考生以远程网络在线形式参加复试,效力与线下复试等同。复试过程由系统自动录像。考生必须独立答题,禁止借助他人和相关资料,未经允许禁止使用其他通讯、电子设备,否则一律按作弊论处。 四、考生参加复试时,应自觉遵守考试秩序,服从工作人员的安排和管理,主动配合进行报考资格在线审查、人脸识别身份验证核查、面试环境检查等事项。 五、在线面试过程中,对考生环境和姿态的要求如下: 1.考生应选择安静的房间进行面试。视频背景简洁,画面清晰,避免背对亮光。 2.考生房间内禁止出现其他人员或声音,视野范围内禁止放置与复试内容相关的材料;桌面整洁干净,禁止摆放除面试通讯工具以外的其他物品,未经允许不得摆放纸、笔。 3.考生应保持坐姿,头部、肩部、双手应置于视频图像中,不得遮挡面部及耳朵,不得佩戴耳饰。 4.面试全程考生应按照面试组专家和工作人员的要求操作,未经允许视线不得离开屏幕。 六、在线复试开始前,考生应根据安排在规定时间内登录在线复试系统候场。复试过程中禁止自行录音录像,结束后禁止泄露复试内容。 七、对违反招生管理规定和考场纪律,影响招生公平、公正的考生,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进行处理。对在校生,由其所在学校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直至开除学籍;对在职考生,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考生的违规、作弊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和考生人事档案。 八、依据两高《关于办理组织考试作弊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硕士生招生复试中组织作弊、替考等行为属于情节严重的刑事案件,将移交有关部门依法定罪量刑。 九、如因其他特殊原因,学院和学校认为有必要时,可对考生组织再次复试。 附件:考生操作指南-自动化.pptx